安徽省合肥市西郊有一座三面環水的半島,被當地人稱作“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便坐落于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自詡為“老島民”。
上大學時,李建剛讀到了一本關于聚變的小冊子,對這個事關人類未來能源問題的聚變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踏上了一條研究核聚變的“不歸路”。大學一畢業,李建剛就來到了“科學島”,這一待就是36年,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全部留在了“科學島”。
20世紀90年代,我們用生活物資換來了蘇聯退役的設施,從零起步開展超導工程研究,開始追趕;20世紀90年代初,建成我國首個、世界第4個超導裝置——“合肥超環”,實現并跑;如今,EAST實現超越和領跑。從開展四代托卡馬克裝置研究并創造若干世界紀錄,到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并為ITER作出重大貢獻,再到開展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工程設計及規劃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電站……從老院士到新入所的研究生,從物理學家到能工巧匠,在合肥的“科學島”,三代聚變人堅守著能源夢想。
李建剛總是說:“能把人類的夢想、科學家的興趣和國家的需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自己來說是件極其幸運的事。”
“像核聚變這樣的大科學工程,需要全世界科學家歷經幾代的艱辛合作研究才能走向成功。”李建剛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理解核聚變,將聚變研究作為人生事業的選擇。他常叮囑青年人:“核聚變是好幾代人的夢想,青年人要珍惜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勤于學習,肯于鉆研,早日成長起來,扛起核聚變發展傳承的重任。”
“我這一輩子,做了近20萬次物理實驗,有近4萬次失敗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李建剛說,中國聚變研究取得的進展,背后是三代科研工作者無悔青春和人生的積累。三代聚變人將他們最美的青春奉獻,才使我國聚變研究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讓世界第一個聚變反應堆率先在中國發電,一盞盞燈泡被核聚變能點亮,而且點亮的第一盞燈泡一定要在中國。”李建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