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稱奇的是,這場于近日舉行的演練,并沒有傳來轟鳴的槍響,也看不到待發的導彈,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套信息化訓練戰衣,一個個精細的面板和閃爍的指示燈。
記者了解到,這次在國防科技大學全軍院校軍事基礎教育骨干集訓期間舉行的科技戰術對抗及戰備與戰術基礎演示,正是該校緊跟高科技戰爭發展趨勢,深化科技強訓,加強模擬化、網絡化、對抗性訓練手段建設,進一步提升軍事訓練科技含量,推動軍事訓練轉型升級、助推戰斗力提升的一個縮影。
打破“唯經驗論”桎梏
讓新裝備打頭陣、新力量唱主角
無人機偵察、紅外設備感應、激光模擬對抗、戰場態勢展示……蒼穹之上,無人機平穩飛行偵察敵情;障礙之間,紅外感知設備開啟捕捉動態。
演練開始,科技感便彌漫全場,披掛感應頭盔與感應馬甲的紅藍雙方迅速奔赴指定區域,就地隱蔽、迂回包抄,學員按照既定策略展開行動。
機動途中,紅方組長馬永鑒只顧盯著前方動態,未能及時掌握敵方整體動向,造成了平穩推進的假象。直至突然遭遇電磁干擾、信號中斷,等他回過神來,卻發現已陷入藍方口袋式的包圍圈中。
盡管馬永鑒立即命令隊伍就地疏散隱蔽,對敵脆弱區域實施強攻,最終“撕”開了一個突破口成功突圍,卻依舊傷亡慘重。
“忽視了無人機的偵察作用,憑借以往經驗進行戰術指揮,沒有發揮出高科技設備的獨特優勢,這才冷不防掉入了敵方包圍圈……”走下演練場,馬永鑒深刻反思教訓。
他總結道:“在作戰環境、作戰對手、戰場態勢等具有相似性的情況下,直接或間接地固守以往戰爭歷史經驗,就會犯‘東施效顰’‘紙上談兵’的錯誤。只有因時因情因地靈活創造性地運用歷史經驗,才能取得更好戰績。”
在場專家評論道,這場實戰演練表明,只有勇于在復雜的戰場環境、頻繁的戰斗轉換中讓新裝備打頭陣、新力量唱主角,才能讓新質戰斗力資源動起來、活起來。
激發學員訓練熱情
軍事訓練“科技+”向縱深發展
“這次演練堅持實戰化導向,將各項新式裝備融入其中,使戰場態勢更加真實多變。這就更要求學員加強對新式裝備的掌握理解以及熟練運用。如果訓不到位、練不到家,無論裝備有多先進,它們的威力也得不到發揮。”教員劉鶴松說道。
遭遇藍方埋伏后,馬永鑒對此前戰術進行反省后認為,要充分發揮出班組戰斗力,就要將新裝備融入作戰體系訓練中,有效提升單兵單裝作戰能力,進一步完善戰術戰法。
“剩余人員分成兩個小組,對敵實施分割殲滅,機槍手在側翼實施火力支援……”馬永鑒迅速下達作戰命令,沉著冷靜地分配好各點位人員及任務。
作為紅方遙控手,學員段波元在收到作戰命令后,迅速利用無人車穿梭在障礙之間獲取敵方動態,同時遠程遙控無人機投擲彈藥,對敵方進行騷擾,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精準定位、翻越障礙、快速偵察……每次采取行動后,紅方都要進行反思,實時利用數據分析,制定下一步作戰方案,逐漸掌握了主動權。
“未來感十足的科技裝備在實戰演練中亮相,這種經歷以前從來沒有過。”段波元激動地說。
“砰”,伴隨著最后一聲槍響,藍方部隊被全部殲滅,紅方成功撤離獲得最終勝利。
看著一張張年輕有活力的面孔,劉鶴松激動地說道:“給實戰化演練注入科技創新,讓戰場態勢更加真實多變,經過這場‘科技+’的戰術對抗演練,相信學員們距離一名合格的未來戰士又近了一步。”
記者看到,實戰化、“科技+”訓練方式充分激發了學員們的訓練熱情,將“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融入作戰體系,進一步推進軍隊院校軍事訓練“科技+”向縱深發展。
“被動灌輸”變“主動競技”
學員在實訓中提升戰術素養
“我說了算”,是這次演練中每名參訓學員的最真實體驗。
在本次演練中,往常負責組織指揮的教員干部全部從“臺前”退居“幕后”,只負責部隊的導調評估,紅藍兩方指揮員均由學員擔任,學員真正擁有了演練的完全自主權。不設預案,不搞擺練,放手由學員自主實施指揮,紅藍雙方沒有了條條框框的限制,能夠任意調度裝備,放手發揮,演練成為了“你死我活”的對決。
演練與實戰接軌,學員與戰位接軌。
記者看到,此次演練雖沒有硝煙彌漫、炮火隆隆,但戰場場景設置卻最大限度地貼近了實戰——指揮員受到重傷必須下場治療,指揮權交替;“爆震彈”可能出現在戰場的任意角落;“流彈”更是隨機在學員身邊出現……各種特殊情況接連發生,一不小心就會有人“掛彩”“犧牲”,逼著學員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見招拆招、磨礪刀鋒,提升了他們的指揮和戰術素養。
“從以往的‘被動灌輸’變成‘主動競技’,讓學員主動抓建、自主抓建,在‘真訓實練’的壓力中學真招、練真招、收實效。”走下演訓場,教員秦長江評價道。
擔任藍方組長的學員談一帆激動地說:“從組織戰斗到復盤檢討,演練全程自主指揮、自主決策、自主保障,這種經歷以前從來沒有過,真帶勁!”
記者了解到,備戰必須牽住“牛鼻子”,國防科技大學近年來緊緊扭住學員素質提升這個核心持續發力,不換裝備換“腦子”,不變載體強主體,充分釋放創新發展的活力。以提升學員實戰化本領為牽引,培育戰斗力增長的新源泉。
談一帆感慨地說:“多變的環境,隨時可能出現的險情,一系列復雜的作戰條件對指揮員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這既讓我認清了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明確了自己接下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