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創新創業,全國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它們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并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優化創新和產業化環境,全面提升科技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如何在解決企業共性難題的同時,增強自身造血能力?上海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在上海浦東張江,從農田阡陌到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地,張江藥谷用20多年完成蝶變。
蝶變的背后,離不開一批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助力。從2004年上海張江探索建成全國第一家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和公共實驗平臺,到目前總量超過100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這些平臺覆蓋了藥品研發到上市過程的全產業鏈重要環節。
當前,我國平臺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要研究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問題。在類型多樣的國內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中,既要堅持市場導向,又要提供公共服務,這是對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定位,亦是考驗。
經過20多年探索,以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谷平臺)和上海益諾思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上海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持續創新,在公益和市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提供技術服務,也孵化企業
走進張江創新藥的搖籃——藥谷平臺,看到的不是普通孵化器的格子間,而是一間間整潔的生物醫藥實驗室和一臺臺不停運轉的儀器設備。在藥谷平臺,入孵企業可以享受3萬多平方米的孵化實驗場地,可用作生物和化學專用實驗室的孵化單元總數近150個,同時還可以享受藥谷平臺提供的專業技術服務,一站式解決企業研發場地以及綜合配套方面的問題。
成立于2004年的藥谷平臺,是張江最老牌也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國家級生物醫藥孵化器和公共實驗平臺。
本世紀初,為了解決張江藥谷內創新創業企業的共性問題,在上海市科委、市藥監局、浦東新區科委和張江集團公司的支持下,組建了藥谷平臺。目前有實驗場地3800平方米,累計為張江園區內外1200多家客戶完成約50多萬份樣品的檢測,檢測量連續10年居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前列。
“欣凱醫藥治療紅斑狼瘡的一類新藥,就是用的這臺核磁共振波譜儀做的藥學結構確證,艾力斯醫藥也用過這臺儀器,君實生物、維亞生物等孵化企業都是這些儀器的用戶……”走在實驗室里,藥谷平臺總經理姜濤對這些儀器設備如數家珍。
2007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部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認定,同年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實驗室認可。
“通過專業技術服務,為孵化器內外的創業項目及張江科學城中小企業提供從原料藥檢測、新藥臨床前研究開發到大型設備的共享以及與其他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CRO)對接合作的集成化服務,是藥谷平臺和國內其他孵化器最本質的區別,也是最具特色的服務模塊。”姜濤說。專業技術服務,是藥谷平臺的特色功能。而完善創新生態,則是藥谷平臺不懈追求的使命。
孵化器發展,需要一點市場化
“投資功能對孵化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助推器。剝離投資功能的藥谷平臺缺少和資本的良性互動,也就缺少了造血功能和孵化的氛圍和活力。只靠房租和專業技術服務,孵化器自身發展的能級提升是有很大挑戰的,難以長久持續發展的。”姜濤惋惜地說,“這成了孵化器發展的瓶頸。”
藥谷平臺近年來的發展規模也印證了他的想法。從2015年開始,藥谷平臺雖然孵化的優質企業和項目越來越多:華領醫藥赴港上市、君實生物成為國內生物醫藥首家“新三板+H+科創板”企業、維亞生物赴港上市、美迪西生物科創板上市……而作為這些企業早期的搖籃,藥谷平臺的營收卻基本原地踏步,“只能眼睜睜看著車開走了”。
“我們也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突破創新,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術平臺能級,就會與行業的差距越來越大,更不用說滿足服務企業的共性需求了。”對于藥谷平臺的未來,姜濤不免擔憂。“需要創新機制去刺激一下,不然就只能是一潭死水。”
在姜濤眼里,投資功能就是那塊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的木板。
“孵化器與投資相聯動,有很多先天優勢。”一般的投資團隊只能根據企業的財報去評估企業發展,但孵化器每天都和企業在一起,能了解到很多資本看不到的細節。“比如入孵企業說還想要一個新的實驗室,哪怕是電費一段時間漲了很多,這些細節都能從側面反映企業的發展狀態,我們可以從不同維度評估企業和項目的成長情況,并且我們也有非常專業的技術團隊和投資團隊。”
盈利,還是公益?這對姜濤來說,從來都不是一道選擇題。只有好的市場機制實現盈利,才能支撐平臺實現更好的公益服務。
轉制,是唯一選擇
而對于離藥谷平臺不遠的上海益諾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諾思)而言,同為國有體制和生物醫藥行業,轉制,像是一股活水,為平臺帶來了全新的活力。
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紛紛建立和實施了GLP規范(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逐漸成為國際通行的確保藥品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質量的規范。我國的GLP工作起步較晚,直至上世紀80年代末,GLP的概念才被引入中國。
1993年,在國家科技部“九五”攻關重點建設項目資助下,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安評中心)作為首批5個國家級GLP中心之一成立。
2007年起,為完善新藥審批制度,所有的新藥安全性評價研究必須在經過GLP認證的實驗室進行。安評中心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新藥安全的“守門人”。
2010年,是安評中心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一方面,此前建立的一期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設施已經滿負荷運轉,擴建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經過近20年的發展,尤其是國內新藥市場的爆發,民營資本不斷涌入,作為行業上游配套的藥物臨床前研究行業,儼然成為一片藍海,也不再是曾經國家重點支持的前沿領域,要想擴大投資絕無可能。
“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利用市場化渠道推動安評中心繼續發展,成了唯一選擇。安評中心為了實現轉制,基于當時政策環境,設立了上海益諾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安評中心的轉制承載單位,與安評中心并軌運行。
益諾思總經理常艷記得,當時為了推進轉制,當時安評中心很多員工主動放棄了事業單位的各類待遇。“政府不急,但我們很急,都是我們在催著推動轉制。”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別人都巴不得拿著事業單位的‘鐵飯碗’,只有你們吵著鬧著要出去”。但安評中心團隊成員心里清楚,藥物臨床前研究作為醫藥研發、生產中的重要一環,是很有前景的發展方向,安評中心有很好的基礎,只有進入市場,才能趕上市場的紅利。
益諾思市場化運行后,迎來了飛速擴張時代。
2019年,益諾思營業收入高達1.7億元,在全市200多家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中排名第9;2020年,這一數字增長至3.5億元,并且未來預期增長速度高達30%。
基于多年GLP的服務經驗,益諾思對于新藥安全性評估,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試驗技術、結果解析、研發策略等一攬子解決方案,而不只是單純的一摞報告。“一般的CRO企業不對工藝設計和結果負責,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它們的研發團隊行業往往專業跨度不夠,發現問題后很難解決,我們的服務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常艷表示。
而這既是益諾思的優勢,也是其作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社會責任。
截至目前,益諾思已經為國內外490余家制藥公司、新藥研發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超過5000項服務。
在國有控股的風箏線下,益諾思乘風飛翔,擁抱市場,實現自身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服務能級。而這也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道路,更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樣本。
以藥谷平臺和益諾思為代表的上海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不但為生物醫藥等前沿和重點產業提供了創新驅動力,其自身也在不斷實現自我造血的功能,在公益和市場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平衡點。